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”我在少年时期因喜欢作文,便会收集些警句,偶然从书上看到这句话,就把它抄录到我的一个专门记成语和名句的小本本上。那时可读到的书并不多,隐约感觉此句为至理,就一直记住了。细想之下,真觉得人生无非两件事要做,一是读书,一是经事,古人就是这么智慧。

考上大专之后,恰逢改革开放,国门初开,很多外来的新鲜知识如潮般涌来。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中外书籍,两年的时间里,我几乎按两三天一本书的速度阅读,且所涉极广,真实地体会到了那种学海无涯的感觉,明白了“恨少”之意。毕业之后,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农村中学,开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些文学作品,一年之后,就到一个地级文学刊物当编辑,渐渐就不再有“恨少”之感,更多有自满之态了,而把后一句“不知难”也忽略了,甚至都忘记了。

后来,一件事情深深刺激了我。我是1980年的秋季,考入当时福建南平师专中文专业,那时的南平师专地处在富屯溪畔,就几幢破旧的校舍。那个时候学校每月给男生发放30斤的饭票,3元的菜票,每个月要吃上点猪肉都非常困难。我们这代许多人营养不良,入校时我正好16岁,才处于发育状态。每天1斤的米饭,加上一点没油水的青菜,无法保证身体的需要,尤其是上午,上两节课下来,课间休息时已经肚子空空,有种说不出的饥饿感。学校当时没有围墙,基本上是敞开式的,教室就临近公路旁边,那里开了家面积仅10多平米的小饭馆,基本上以卖包子为主。那时家里每月固定给我寄10元钱来,接到汇款单时的喜悦和兴奋都直接在书店购书中耗尽了。所以课间想吃一个刚蒸出笼的包子成了一件非常纠结的事情。我把此事给在上海工作的90后的女儿讲起,用意和潜台词很明显和突出,希望她能很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。但我女儿却笑盈盈地回答说,那是你那个年代的事了,可惜我现在不是生活在你那个年代!

这个回答让我一时语塞。我感觉这一代人太幸福了,多么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。那天,我终于想起了“事非经过不知难”这后半句,深深知晓了“不知难”的切肤之憾。没有亲历,真的就没有实感。

“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前段时间,再读陆游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诗时,我又多了许多感悟。这首诗我读高中时就能背诵了,那段时间我疯狂地喜欢唐宋诗词,这时才彻底明了,为何陆放翁写此诗时,已年逾古稀了,按孔子所说,应是“七十而从心所欲”了,然而,陆老仍对已21岁的小儿子陆聿诲之不倦。他说“学问”虽已让古人“无遗力”,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了,但是人的一生若真要获得“绝知”的话,唯一途径是必须“躬行”,也就是说要身心俱入才能获得真知。

蓦然回首,我汗颜之下,终有小得。为何人生的追求是无穷尽的,因为知识学而不尽,经事历而难绝,只有读而“躬行”才能从“绝知”中获得源头活水的领悟,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至上收获。我想,我们身逢其时,认真读书和好好做事,人生将无可憾,这也将是人之大幸!

(本文刊载于2020年第8期《中国纪检监察》)


参考资料